公司动态
全运会丨在大湾区,探索区域变革发展新动能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拉开帷幕。近年来,大湾区以交通联通建立经济联通、以生态联通描绘绿色美好图景、以科技联通打造共赢、以文化联通凝聚文化共识。凭借蓬勃的协同活力和包容的人文动力,大湾区向世界清晰地展现了“联”中智慧、“联”中温情的节约型城市美好形象。 《在大湾区》栏目将聚焦粤港澳深度融合,带您聆听在这片热土上愈发强劲的融合新声音。晨光中的露珠在江面上闪烁,深中通道上车流不断。创新科技为湾区发展提供动力私奔。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快速推进。 2025年9月14日,深中通道与旭日交相辉映。新华社记者邓华摄2025年10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第十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九届特奥会在广州举行的集火仪式上,“海马”号深海遥控潜艇在水中举行(2025年9月18日摄)。 “海马”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建的远程操作深海。它可以代替人在4500米深度的水下施工。新华社报道(陈驰 摄)火采装置成功探测到海底“火源”(2025年9月18日摄)。新华社(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全运会火炬“源火”源自1500多米深的海底南中国海。 “深海追梦,火炬燃冰”不仅是全运会火种集采的重大变革,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典范。集火装置从海底冷泉喷口收集燃烧的冰(2025年9月18日照片)。新华社(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从港珠澳大桥跨山跨海工程竣工,到火炬采火烧冰科技创新“梦想”的精彩亮相,高水平的科技水平、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引领了自强中的崛起,强强联手中的质量发展。这是晨光下的港珠澳大桥(2023年12月15日拍摄,无人机拍摄)。照片由 X 拍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2024年11月17日,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停靠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刘大伟摄 内地与澳门联合研制的首颗卫星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3年5月21日摄)。新华社发(王江波 摄)国家在大湾区划定9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东莞散裂中子资源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鹏程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工具”持续运行。 31 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成立,共建“四梁一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八大支柱”。南沙大桥横跨珠江口狮子洋水域,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番禺区海鸥岛、东莞市沙田镇。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这是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内部(202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刘跃翔 摄)这是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光明生命科学园,园区拥有合成生物学研究、脑分析、脑模拟等关键科技基础设施(无人机摄,2024年11月27日) 科技创新通过“港澳大学-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型”的协同模式,推动产业能级飞跃。“科技创新”,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重大科技成果成功改造珠三角。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33家增加到2024年的70家……前海深港青年梦想工厂2025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这是位于深圳前海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中心。环线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2025年4月24日摄)这是2024年6月19日拍摄的香港科技园。新华社记者陈铎摄2024年6月21日,大疆农业植保机在广州增城荔枝林进行喷洒作业。毛思谦2025年10月13日在深圳万里研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人员分析时序关系nship 高速信号。新华社记者 毛思前 摄 2022年11月24日,公众在中国海博会上了解到无船云洲。新华社记者梁旭摄: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制度变迁不断演化,为新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化开放合作的同时,正以新生产力为突破口,加快向世界级湾区转型。 2025年5月31日,一辆尊捷S800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车展鸿蒙智能展台拍照。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4年7月1日,contraKids可以在AI+智能时代展区观看机器人。2024年6月29日至7月2日,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举办以“不同天气看中国”为主题的“维多利亚公园回归庆典”活动。科技赋能是本次活动的主题之一。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在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行示范中心,亿航电动飞机进行演示飞行(2025年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毛思谦摄2024年5月17日,第十五届“香港国际医疗保健展”上,参展商向参观者介绍医疗科技产品。新华社记者龙静怡摄这是2024年11月11日在深圳莲花山公园拍摄的无人看管的汽车和零售车。新华社记者梁旭摄2023年3月3日,工作人员在香港科学园生物医药技术孵化计划(Incu-Bio)共享实验室工作。新华网摄本社记者陈朵2024年11月27日,深圳市光明区明湖公园,机器人在煮咖啡。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24年12月27日,人们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乘坐无人驾驶汽车。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许多充满科幻场景的未来产业,在科技发展、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的支撑下,正迸发出新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 2025年4月23日,深圳优必选科技展厅,商用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C向观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在神州数码(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人形机器人夏兰(2025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工程师在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华为实验室测试5G基站设备(2020年7月3日摄)。新华社通讯社记者刘大伟拍摄了小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示范作业,专用于配备安全员的出租车线路,在广州塔车站实现自动驾驶(2025年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25年5月22日,与会人员在刚刚过去的第五届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上参观小鹏汇天展位。新华社发(张金甲 摄)这是2024年4月13日拍摄的第二届香港国际创新科技展“智慧香港”展馆一角。新华社记者楚萌萌摄。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不断培育新动能、展现新成就,争夺未来。这里是环线深港科技旅馆ovation合作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拍摄于2025年4月24日)。新华社记者梁旭 展望未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南海海岸线崛起----出品人:卢帅、徐嘉怡、程婷婷 上一篇:美国政府“停摆”一片混乱:机场削减运力、飞 下一篇:没有了
